同舟共济 挺膺担当|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的健康阵地

发布日期:2023-01-01 访问量:0

2023年第一条微信推送以“奋斗”开篇

新的一年

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

依旧一袭白衣“轻伤不下火线”

全力坚守岗位,护航健康

相关事迹也被宿迁日报整版报道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历经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刻,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调整,又一场艰难的战役在医院打响。

新冠疫情防“新十条”出台,疫情防控阵地骤然收缩至各级医疗机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保健康、防重症为目标,勇毅承担医疗救治重任,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和常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急危重症和特殊患者救治工作,牢牢守住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阵地。

担当作为,以人民之名扛起担当责任

“作为全市唯一的三甲公立医院,人民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安全就医环境。”12月15日,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勇在医院疫情工作防控会议上宣布医院进入新冠疫情防控“战时状态”,“作为全市第一顺位定点救治医院,我们要转变防控策略,全面落实‘防转治’,迅速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下好硬件“先手棋”。市第一人民医院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今年以来持续开展医院重症病床改造,增设高流量吸氧设备带,先后购置高流量氧疗仪、ECMO等重症支持设备223台,累计建设重症床位84张,实现平时常规收治、战时快速转换。高流量氧疗是新冠重症病人的不可或缺的救治措施。据了解,由于高流量氧气管网要求高、改造难、成本大,短时间难以完成。医院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改造院内气体管网,历时一个月,将住院2号楼13层改建成为高流量氧疗床位。当前,医院120日接诊量最高达68人次,是以往的三四倍,仅半个月时间,已收治近180名重症患者,医院收治能力、收治条件达到本地区最高水平。

打好培训“主动仗”。2022年以来,医院紧扣救治能力这个关键,常态化开展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培训,先后组织线上线下各类培训12场次,实现儿科、妇产科、内科等医生培训全覆盖,锻造了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顶的上重症救治专业队伍,全力保障了医院本部和传染病医院的两个院区的重症救治工作,先后救治气管切开、重症肿瘤、高龄等新冠阳性患者278人。

开好防控“会诊单”。医院派出感控处、重症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等专家组,前往基层医疗机构指导院感防控,深入各类养老机构床边会诊。同时,全面指导龙河人民医院、苏宿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联体单位,开展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为基层医院开出实用“会诊单”,切实发挥公立医院辐射带动作用。

统筹谋划,全力保障患者医疗救治

“要统筹全院资源,畅通患者救治的生命通道。”院长刘强晖强调。作为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司令部”,每天上午8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准时召开工作会,从顶层设计科学研判疫情防控形势,迅速调整全盘工作。一项项“作战方案”、一道道“作战指令”从这里发出,大家夙兴夜寐,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线指挥强统筹。为全力应对高负荷医疗救治任务,医院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院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对于门急诊、发热门诊、住院病房等重点位置,实行院领导挂帅包干,现场协调指挥,动态调整收治政策,科学统筹救治力量,指导临床一线完成各类患者救治任务。

收治扩容强能力。“从12月中旬至今,急诊、发热门诊日均就诊量在1000人次左右,是既往的5-6倍。”为了防止发热门诊病人滞留,医院率先进行源头扩容,将发热门诊划分为“成人”和“儿童”两块区域,实行患者分流,提高就诊效率。同时,将成人的发热门诊由2个诊室扩增到5个诊室,同时独立配备挂号窗口、药房、CT设备等,实现诊断、取药、治疗一站式服务,极大缓解了发热患者的就诊压力。

快速运转强效能。医院坚持畅通急诊“出入口”,对急诊进行紧急改造,在急诊大厅增设黄区,设置留观床位20张,确保患者入院后立即入抢,病情平稳后进入黄区治疗,减少病人滞留时间,提高抢救室运转效率。医院统筹急诊医学中心、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多科室力量,同时增设综合十病区、新冠阳性病区等,坚持“应收尽收”,实行“一张床”管理,对需要住院的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统一管理,节约资源。

党旗引领,守牢疫情防控前沿阵地

一面鲜红的党旗,一块坚不可摧的前沿阵地。自2020年疫情防控伊始,医院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发热门诊,树立起第一面党旗。三年来,她始终高高飘扬在一线,指引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前赴后继、冲锋在前。

近日,一封《众擎易举战疫情 风雨同舟克时难》倡议书,在“一院人”的朋友圈火了起来,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再次凝结,所有党务干部、科主任和护士长积极响应,带头坚守岗位,切实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越是风雨见初心。在传染病医院救治最前沿,他们历经风雨、久经考验,依然坚韧不拔、初心不改。今年3月,新冠疫情突然来袭。新冠阳性病人从几十人激增了到几百人,是既往收治患者数量的20倍。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医院坚持本部和市传染病医院“双线作战”,成立应急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组织400余名医务人员火速驰援传染病医院。创新“四部一办”综合管理的模式,成立医务部、护理部、感控部、后勤部以及综合办,连夜突击开展硬件设施、病房改造、流程规范等,6个小时,新建了9个污洗间、9条走廊隔断、封堵了20张通道门的缝隙;调配采购仪器223台套、21万余件医疗耗材;3天,病房改造30余处、安装摄像机147台、铺设网络线缆7200米…… 全力保障病人收治,今年累计收治阳性患者近千人,牢牢守住宿迁人民的健康防线。

日夜坚守,守护脆弱群体兜底医疗防线

“新十条”之后,疫情防控的阵地转移到医院,重症医学科更成为对危急重症人群进行医疗救治的重中之重。重症医学科增开呼吸ICU、EICU以及重症医学科三病区,开足马力,以满足患者诊疗需要。同时,医院在全院动员令,从各个专科抽调主治医师,进一步扩充重症救治力量。重症患者24小时需要随时进行照护,在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全部放弃正常休息、超长时间加班。“大家已连续在病房工作了20多个小时,中间只能利用闲暇的时间打个盹。”科室主任孙海军、副护士长徐艳玲等9名医护人员在完成市传染病医院支援任务后,还未休息,便立即投入到科室工作。医护人员们用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牢牢据守在守护危急重症的阵地上。

妇产科作为急诊患者比例较高的专科,首先受到了疫情冲击。为此,科室迅速调整了应急预案,重新优化区域布局,将所有阳性孕产妇集中在指定区域,最大程度防止交叉感染。12月20日,一名36周新冠阳性孕妇,突然出现高血压危象,并伴有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如不及时手术随时危及母婴生命。妇产科立即为该孕妇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伴随着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响起,一名健康的宝宝顺利诞生,产科一天最多接生17名新生儿。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产科人“轻伤不下火线”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为确保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赵雪飘主任和庞素华护士长带头坚守岗位,接连数十天没有回家。

血透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守护着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疫情三年来,医护人员从未按下暂停键。这段时间,“白+黑”日夜坚守已经成为透析室医护人员的常态。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次日,24小时不停歇。随着阳性患者增多,尤其是县区透析阳性患者转诊数量增加,透析室在白班完成对患者的透析治疗后,做好对环境物品的消杀,再为患者开启夜间透析,最多的时候一天为80多位尿毒症患者完成透析治疗。在工作节奏更紧张、压力愈沉重的时刻,透析室全体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青年医师徐如意正在哺乳期,发着39度高烧仍坚守在岗位上,已经十多天未休息过。

随着社会面感染加剧,医院各科室医护群体“含阳率”也越来越高,院内医务感染率一度高达87%,有的科室甚至只剩1名医生。“病人不能等,医院不能停,再难也要挺过去!”困难时刻,大家纷纷表示“轻伤不下火线”,只要不倒下就坚持战斗。很多医护人员刚“倒下”,仅仅休息2-3天,刚退烧便立即申请返岗,有的人手紧缺的岗位,甚至顶着高烧、吃着退烧药,依然奔波在病房里。

暖心关怀,做职工最坚强的后盾

一个人站出来是担当,一群人站出来是使命。当前,医院尽锐出战,全体医务人员几乎都是带病上岗,用血肉之躯体筑起百姓的健康防线。

连日来,党委书记张勇、院长刘强晖等院领导,看望慰问一线医务人员,同时,划拨专项党费,还上门为疫情防控重点岗位的一线医务人员送上健康大礼包。此外,医院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决医务人员每天的就餐问题;为没有居家隔离条件的员工提供集中隔离居住;成立线上专家治疗组,为有就医需求的职工提供线上诊疗;主动关心关怀居家隔离职工,主动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一系列关心关爱的细微举措,为职工筑起最坚强的“保护盾”,让全院职工更加安心放心地投入到医疗救治工作中。

 凛冬将过,春华可期。三年疫情大考,全体医务人员用坚守与付出、用仁术与大爱,书写“一院人”的使命担当。

新元肇启,华章日新。疫情防控新阶段,全体医务人员用拼搏与汗水、用担当与奉献,绘就“一院人”的精彩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3年已经到来,踏上新年新征程,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突出危急重症医疗救治的重大使命不偏移,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和服务工作,切实扛起公立医院医疗健康兜底责任,发挥全市公立医疗体系的龙头作用,为健康宿迁行动贡献更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