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 AVP 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烦渴、多尿、低比重尿。尿量一日超过3L即可称尿崩症。
尿崩症较为罕见,发病率为1:25000,任何年龄均可出现,以儿童、青少年多见。多饮、多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尤其是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重要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本文简单介绍尿崩症的分类、诊断、治疗等内容,旨在让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及患儿家属了解此症,及时就医。
尿崩症常分为中枢性尿崩症(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包括:①获得性:垂体腺瘤、解剖损伤(邻近肿瘤压迫、手术、创伤)、垂体炎、浸润性疾病、感染性疾病;②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症);③特发性:无法确定潜在疾病。肾性尿崩症可分为:①获得性:药物副作用(锂治疗)、电解质紊乱(高钙、低钾,可逆);②遗传性: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临床常通过禁水-加压素试验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通过比较禁水和使用 AVP 后尿渗透压的变化,以间接评估 AVP 的活性。禁水-加压素试验进行前,需患者提前2-4周主动适量限水、提前24小时停用抗利尿激素药物、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垂体前叶功能评估,禁水试验开始前,排空膀胱,禁水时间通常为 4~18 小时不等,当患者出现①连续两次尿渗透压差<30mOsm/(kg·H2O)、尿比重和尿量变化不显著;②体重减轻≥5%;③顽固性口渴伴心率显著增加、血压下降;④血钠>145mmol/L,且血渗透压>295mOsm/(kg·H2O)等情况,且患者口渴不能耐受,生命体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上升等症状,出现烦躁等情绪,则停止禁水试验,注射垂体后叶素。尿崩症患者,禁水实验前后尿渗透压、尿比重、尿量均无明显变化。加压试验后,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尿量减少,尿渗透压、尿比重增加,而肾性尿崩症患者,尿渗透压、尿比重、尿量则无变化。
对于各类型症状严重的DI患者都要以维持水代谢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恢复正常血浆渗透压为治疗原则。中枢性尿崩症患者需使用AVP激素替代治疗,肾性尿崩症患者一般在成年后症状可缓解,此前也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尿崩症患者多尿期间,需注意保持个人卫生,保护会阴部皮肤,内衣裤、睡衣选择宽松、纯棉制品,勤换洗,避免皮肤溽汗,如厕时使用柔软、清洁纸巾,沐浴时使用中性沐浴液或清水冲洗,水温适宜,避免用力擦、搓皮肤,注意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时及时就医。日常注意低盐饮食,口渴时饮用淡水,少量多次,餐前代以有营养的汤,限制咖啡、茶类或高渗饮料,外出时身边备足温开水,平时关注口渴有无加重,记录尿量、体重变化,正确口服去氨加压素片,避免自行停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